发展巡礼
当前位置: 专题首页 >> 发展巡礼

发展巡礼 | 研究生院:立德树人 砥砺奋进 开创研究生教育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7日 10:01 作者: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抓好“规范教学管理、提升培养质量”重点工作,积极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紧抓研究生教育重要发展机遇,不断完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重要环节的管理制度,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推进专业学位分类改革,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双提升。

一、研究生教育改革持续推进不断深化

1.推进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完善招生指标配置机制,增加直博生、硕博连读生招生数量,扩大“申请-考核”招生选拔,不断改善博士生生源结构;实施研究生优质生源提升计划,不断提高接收推免生、高水平学校及优势学科的优秀生源比例;强化研究生招生复试管理和监控力度,加大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学位复试考核力度,突出专业实践能力考核。

积极组织开展招生宣传活动

2.推进专业学位分类培养。深化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坚持专业需求导向,强化职业实践能力培养,促进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紧密结合,推进产教融合一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一步优化分类培养方案,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与案例库建设,修订专业学位毕业成果标准,制订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和评价标准。规范研究生专业实践平台管理,持续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强化专业实践成效。

3.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依据“适应需求、科学定位、分类培养”的理念,坚持“五育并举”,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统筹基础和前沿、理论和案例,重点面向计算机语言类、工程数学类、写作与沟通类,建设了一批学科基础课和工程案例。突出系统的研究生科研训练,完善从学术论文、知识产权、学科竞赛、技术革新、承担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多元学术评价制度,学生科研贡献率显著提升。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办法,遴选建设了36门研究生优秀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4.健全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分类修订和完善研究生学位授予和评价标准;加强研究生课程学习、中期考核、专业实践、论文开题、学位答辩等环节的考核管理,构建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有机结合的质量评价机制;健全学风监管和惩戒机制,严格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加强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健全研究生中期考核、预警和退出机制,畅通硕博连读研究生分流渠道。

5.推进研究生培养条件建设。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制定和完善优秀博士论文培育计划、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重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等管理制度。新增12个的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充分发挥联合培养基地(温州研究生培养基地)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方面的支撑作用。重点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加大与国外教学机构、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获批研究生国际化联合培养项目84个。

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6.打造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强化研究生导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导师教育培训,将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改革导师评聘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分类评聘、分类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校外合作导师遴选聘任管理办法,鼓励行业企业专家进校园交流合作,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二、研究生教育取得新突破打开新局面

1.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我校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8600人,比2019年增长约1.54倍(5580人);2024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2271人,比2019年同期增长约1.66倍(1363人)。从2024年招生结构来看,博士研究生155人,硕士研究生2792人,年度研究生招生规模接近3000人。经过多年努力,我校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培养类型更加丰富,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获评2023年度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重要贡献单位

2.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明显提升。通过改善研究生生源结构、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课程建设与改革项目等,推进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健全完善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学位论文盲审实现全覆盖,研究生培养整体质量不断提高。近5年,我校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 6430 项,获授权发明专利 377 件。获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31 篇、硕士学位论文 90 篇,495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

3.导师队伍层次结构更加合理。不断强化导师立德树人首要职责和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职责,修订完善了以立德树人和学术水平为核心的导师资格遴选、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及三年综合考核制度,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导师分类遴选、评价与退出机制,导师规模持续提升,硕导师增加到1070人,博导师增加到224人。同时,加强研究生导师培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5名教师、2个团队获甘肃省优秀导师和优秀导师团队称号。

4.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深入推进。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专业实践,严格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企业导师深度参与培养方案修订、选题开题、课程改革、案例教学、学位论文等环节,有力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大力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互联网+大赛、研究生学科竞赛等活动,以赛促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近几年我校80%以上研究生参与了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科研贡献率逐年提升,在各类国家级专业竞赛和创新实践大赛中取得突出成绩。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新时代召唤新使命、新征程要有新作为,研究生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为契机,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锚定未来改革发展目标,科学谋划、锐意改革、凝心聚力,努力完成研究生教育各项工作,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